CAR-T治疗骨髓瘤的新药 (2017.12.18)
在最近的ASH大会上,两个制药公司(Bluebird和Celgene)报告了他们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(CAR-T)治疗的结果(1期试验CRB-401) 。这个药名为bb2121,针对表达B淋巴细胞成熟抗原(BCMA)的肿瘤细胞。共有21位骨髓瘤患者参加,中位年龄为58岁,他们曾接受过中位为7线(3-14)的药物治疗,他们全部都先前接受过自体干细胞移植,67%有高风险的细胞遗传变化。在18位接受了一次大剂量的bb2121病人中,除了一人以外,17人都有响应。在治疗开始9个月以后,56%接受bb2121的病人仍然处于完全缓解,这比在5月份ASCO大会上报道的百分比(27%)还高一倍,提示对治疗的响应随时间而积累。
对bb2121的副作用多可耐受。CAR-T治疗中最严重的副作用包括淋巴因子释放综合症和神经毒性。该试验中,淋巴因子释放综合症见于14人,绝大多数为1/2级,只有2人为3级或以上。神经毒性见于5位病人,仅为1/2级。
在中国进行的一个CAR-T治疗顽固性骨髓瘤(LCAR-B38M)的报道中,19位病人的响应率达到百分之百,18/19(95%)的病人在随访的6个月中,达到完全或接近完全缓解。14位(74%)病人出现淋巴因子释放综合症,除了2位为3/4级外,其余圴为1/2级。
该试验现正扩大,同时还进行2期试验,称为KAarMMa,将会接受80位过去治疗过的病人。另外,第二代的抗BCMA的CAR-T称为bb21217已开始初步的测试。
这为难治的骨髓瘤患者提供了新的十分有希望的治疗工具。
参考文献 Berdeja JG et al ASH Meeting 2017; Session 652 Myeloma oral presentation Fan F et al. J Clin Onc 2017; 35 (18_suppl) : LBA3001
难治性骨髓瘤病人接受嵌合抗原受体(CAR)-T细胞治疗取得高响应率 (2017.3.12)
这是一个1期开放性剂量递增试验(NCT02658929),病人都为多重治疗者。正在进行的CRB-401临床试验,病人平均曾接受过6种治疗,所有的患者都接受过自身干细胞疗法。64%接受过daratumumab,100%接受过来那度胺(lenolidomide),82%接受过carfilzomib,82%接受过pomolidomide,100%接受过硼替佐米(bortezomib)。中位年龄为58岁,64%为男性。在参加试验时,一半的病人有不良预后的特征,或高危染色体/细胞遗传学变化。
病人先接受白细胞去除术(leukapheresis),分离的单核细胞被送到一个中心实验室处理。病人自体的T细胞被转导(tranduced)一个慢病毒载体,后者能编码一个新的CAR (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),包括3部分:抗B细胞成熟抗原(B-cell maturation antigen)的单链可変片段,一个4-1 BB共剌激基序(costimulatory motif)和CD3-zeta T细胞激活域。
在接受CAR-T细胞前,病人须要接受称为淋巴细胞清除性(lymphodepletion)的条件化疗(conditioning chemotherapy),包括3天的环磷腺胺和氟达拉宾(fludarabine)。病人休息两天后接受CAR T细胞的输入。
11位参加试验的病人,分为五种递增的剂量:5.0 x 107(队列1), 15.0 x 107(队列2), 4.0 x 107(队列3), 80 x 107(队列4)和120 x 107(队列5)的CAR-T阳性细胞。所有的病人都接受安全评价。最初参加的9位病人随后接受重新分期和评价疗效。该试验的主要终了目标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异常实验结果。次要目标为完全响应率(CR),良好的部分响应(VGPR)和部分响应率(PR)。
在数据载止期(2016年11月18日)前,全部响应率(包括CR和PR)为33%(队列1)和100%(队列2和3)。在队列1内,一位病人疾病进展,一位疾病稳定,和一位部分响应。在队列2内,2位病人取得严格的完全响应,从治疗到响应的时间分别为2和4个月; 1位病人取得良好部分响应; 2位病人在治疗后一个月发现只有最小残留疾病(minimal residual disease,MRD)。在队列3内,所有的3位病人都取得了部分响应。在2周以后的骨髓穿刺中,所有参加队列2和3的病人,都未再发现有骨髓瘤细胞(他们的基线骨穿都有骨髓癌)。
就不良反应而论,没有剂量限制性毒性(DLT),也设有3级或以上的神经毒性或细胞因子(cytokine)释放综合症。最常见的轻度副作用为中性粒细胞减少(89%),白细胞减少(67%)和贫血(44%)。
在难治性骨髓瘤病人中取得这样的响应甚不容易,而且副作用很小。显然,还须有2期临床试验来评价和证实治疗效果。
参考文献 Berdeja J Lin et al 2016 EORTC-NCI-AACR Symposium on Molecular Targets and Cancer Therapeutics Abstr 14LBA